穿越長春:一個藏書人的世界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郭俊峰老人家裡全是書,可他說:“我不敢稱為藏書人、學者,我只是一個讀書人、愛書人而已。” 本報記者 劉陽 攝
  B01版
    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其最初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正式確立於1995年,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這一天,也是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出生和辭世紀念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辭世紀念日。今年世界讀書日的主題是地球與我。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公佈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閱讀圖書4.77本,比2012年增加
    了0.38本;人均每天讀書13.43分鐘;人均每天上網50.78分鐘;僅有21%的國民對個人閱讀情況表示滿意。
    那麼,您的閱讀情況如何?在此,和長春的讀書人分享兩件和閱讀有關的事。
    第一件,“久違了”的長春市圖書館,明天要全面開放了,最吸引您的,或許是這裡實現了Wi-Fi無線網絡的全覆蓋,這樣,您既可以在紙質書刊讀物的搜尋與翻閱中,度過一段又一段靜謐的時光,又可以通過手機,免費閱讀數萬種電子圖書、期刊。
    第二件,“穿越長春”第三季系列報道,今天向您介紹一位藏書40多年的老先生。他的藏書已經近4萬冊了。
    我們相信,雖然您的藏書經歷和這位老先生或許有所不同,但藏書過程中那些感受、喜悅,是讀書人共同的精神財富。
    
    第一件事,分享一個好消息
    長春市圖書館明天全面開放
    此前經過兩年內部裝修改造;全館實現Wi-Fi無線網絡全覆蓋
    本報訊(記者 趙實) 4月21日,記者從長春市圖書館獲悉,經過兩年的內部裝修改造,長春市圖書館將於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向讀者開放。
    經過重新裝修改造的長春市圖書館,採用大開間、多元化、智能化、多功能的服務格局,寬敞明亮的閱讀區和自修室,嶄新的桌椅、臺燈、書架等傢具設施,溫馨的咖啡茶座和休閑閱讀區,為讀者創造優雅舒適的閱讀環境。全館應用RFID技術和智能管理設備實現了讀者借還書籍的自助化服務、自修室座位號的自助申請、讀者證的自助化辦理,使讀者的閱讀活動更具選擇性、自主性。
    同時, 長春市圖書館還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和手機圖書館(http://m.ccelib.com),全館實現了Wi-Fi無線網絡的全覆蓋,讀者可以通過手機輕鬆免費閱讀數萬種電子圖書、期刊。
    重新開放後的視聽藝術館採用先進的高保真、立體聲調音音響設備,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的音樂文獻鑒賞、借閱服務,有興趣的讀者朋友還可以在此舉辦音樂沙龍講座和藝術賞析活動。在功能區設置上,長春市圖書館還推行均等化的讀者服務模式,設立老年讀者閱覽室、視障人士閱讀室、低幼兒童活動室等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服務區,滿足各類人群的閱讀需求。
    4月23日9時,長春市圖書館將舉辦系列活動,如“城市熱讀·世界讀書日”專場講座,“E網書香靚長圖”數字資源應用推廣,“聆聽·春之華爾茲”音樂體驗活動,長春市圖書館創新服務功能展示,“閱讀的魅力”主題圖片展,“圖書館之旅”新市圖閱讀體驗活動。另外,重新開館後,從4月23日至5月31日,將組織22項系列讀書宣傳活動。
    第二件事,介紹一位藏書人
    七旬翁四十幾年藏書近四萬冊
  “人生苦短,做幾件自己喜歡的事。有緣相見的書,即便那一刻無緣擁有,也要在下一刻收入藏書閣”
    “不瘋魔不成活”這句話,適用於每個書痴。他們每天沉浸在版本、品相、裝訂、書衣、插圖、開本、簽名、印章或藏書票中,認定“如果一本書很好,那麼有十本同樣的書就是十倍好”的情理,或是痴迷在“意味深長”的三兩頁殘破之中,亦或,每日相伴,享受手指與書頁接觸帶來的巨大滿足感中……
    雖然這一切在我看來,這一本和那一本沒有什麼不同。
    那麼,來,讓我們進入一個藏書人的世界。
    抄書
    藏書念頭緣自普希金
    “那年十二三歲,看了一會兒,就喜歡上了那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郭俊峰,70歲,吉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報刊圖書審讀室原主任,編審。他說:“我不敢稱為藏書人、學者,我只是一個讀書人、愛書人而已。”
    他家在綠園區,一進家門,還瞧不出不同來,進了書房,從地上到屋頂,哪哪都是書,書架里塞了三層,打開柜子,書“嘩啦”一聲擁出來。床上床下都是書。進客廳,西牆一排書架,擺滿,打開柜子,又是“嘩啦”一聲。老先生一把手頂住要翻下來的書堆,“你得快點關櫃門。”
    “不用再看了,除了廚房,哪裡都有書。”書是從年輕時攢起來的,到現在四十幾年了,“不算多,可版本還不賴,快四萬冊的樣子。”
    夫妻倆最不願意搬家,單這些書,就要裝上三大卡車。搬家工人上下樓,累得沒空埋怨,直說,“賠了賠了”。
    老先生一直在上班,工作需要,東北史方面的藏書,包括扶餘史、高句麗史、渤海史、東夏史,長白山史志等方面的圖書特別多。
    藏書,最講版本、品相,但愛書人卻不會“死”於品相,書與人的回應更重要,聊著天,老先生隨口背起詩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 不要心急……”
    這是他開始藏書的一個原因。老家敦化,小時候小人書買了不少,後來都賣掉了。第一本讓他有藏書念頭的是本《普希金文集》。
    “那年十二三歲,看了一會兒,就喜歡上了那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當時,他沒錢,買不起。“但可以借過來抄。”一個禮拜,郭俊峰把書完整抄了下來,想著,“將來一定要買一本屬於自己的書。”
    人和書是靠緣分的,多年以後,舊書市上再次相見,和當年看到那本一模一樣,“好書不論價”,買了一本,隨後再遇見,又買了一本。
    鼓詞
    老人已搜集百餘部
    見有人賣晚清、民國時期的鼓詞本,買來翻看,鼻子一陣陣發酸
    那是書的前世,藏書人的今生,可當他們相遇,即便陳舊破損,紙脆字薄,翻撿開來依舊是有熱度的人生。
    前幾天,郭老先生在一個舊書攤遇到了老相識、賣舊書的孫希財老師,倆老人到一塊兒就打嘴架,話題是老鼓詞本。
    他說,搜集的鼓詞本子有100多部了。
    他回:“那還不多虧我支持你,把書都賣給了你。”
    他反:“那都是我花錢買的。”
    他接:“那我再高價買回來行嗎?尤其是《竇娥冤》和《巧合奇冤》這兩本。”
    他樂:“老孫啊,這個選題已經上報國家了,要出書了。”
    他認真地回:“太好了,別忘了給我一套。”
    聽上去平白無趣,講述的人卻眼睛模糊。拿著一本巾箱本鼓詞,郭老說,“收藏這些,小時候喜歡是熱鬧,大了,明白了這是一種民間文藝形式。雖然文學史沒有重要位置,但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時候,敦化唱大鼓的多,東家聽完西家聽,鼓詞寫得韻律十足。後來,他讀大學、參加工作,只要聽到有人唱鼓,心裡有說不出的踏實。見有人賣晚清、民國時期的鼓詞本,買來翻看,鼻子一陣陣發酸。巾箱本放手上,讀來很方便。再後來,遇到賣鼓詞的人越來越多,比如孫希財老人,還有一個收古舊書的男人,挑著擔子在農村走街串巷收這些小本子,收上來也賣給他。
    現在,100多部鼓詞,有說書講史、民間故事、俠義破案……“不去淘書的日子,就讀書寫書,研究工作,這也是一種人生樂趣啊。”
    這樣的樂趣不少,而以書換書,得到的那本賀汝渝簽名的音樂書,不過因為書里有首《王大媽要和平》,小時候常常哼唱;輾轉幾城,藏下的那本《奉天紀事》,是因為書里有母親老家沈陽大東區小河沿的詳細描述,他覺得“足夠浪漫”。
    歌謠
    “不多不多,2000多冊”
    為了淘這些書,他必逛義和路舊書市,一天不去都跟丟了魂一樣
    人和藏書的命運總是交織在一起,有著隱性的前世與今生。就像郭老那些講得出故事的藏書,本身就是一部傳奇,而他,想做整理傳奇的那個人。
    書房西牆放了六大摞新舊不一的書,老先生兩手一比劃,“這一大堆,都是為了完成歌謠課題買的。”
    多少本?“不多不多,2000多冊。”他笑呵呵地答。好家伙,2000多冊跟歌謠相關的書籍,還說不多。
    這類藏書是老人最喜歡的。明清時的歌謠記錄得多些,民國時的少了許多,解放初期曾經印過一部分,此後毀得差不多了。為了淘這些書,他必逛義和路舊書市,一天不去都跟丟了魂一樣,去了才心踏實。
    其中最寶貝的一本是《歌謠周刊》合集。這是中國第一個民間文學刊物。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主辦的。1922年12月17日創刊,共出了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冊。是當時全國搜集和研究民間文學的中心。“有了它,我課題資料基本完備了。”
    至關重要的《歌謠周刊》是原單位的一位處長淘到的,知道老先生喜歡,便轉讓了他。
    歌謠藏書旁,放了一摞政黨、政府工作研究的書。年輕時,郭老和同學一直想寫一本如《政府論》、《政黨論》的書,這些年註意搜集了一些。
    有些藏書,就是為了圓當年一個夢,有些藏書,是因為工作需要,而更多的是做課題需要,比如《西廂記》的版本研究、回憶魯迅的資料彙編以及滿族民俗等,而清代學者考評《紅樓夢》一書的書稿,基本完成,歷時兩年多,終於要出版了。當初,擁有三萬多冊《紅樓夢》各種版本藏書的藏書家杜春耕聽了這個選題後,把《紅樓夢》出現後早期考評和研究該書的各種版本,無償地拿出來供老先生編書使用。
    禁書
    藏禁書3000多冊
    為買套進口的“禁毀”小說,找了一大圈兒新老朋友,把買書的預算全花光了
  “雪夜閉門讀禁書”,讀禁書是古代文人一大精神享受。郭老先生工作是審讀,給書把關,出於工作的需要和收藏的癖好,老先生也藏了許多禁書的珍貴版本,他一共收藏禁書3000多冊。當年,當他拿到《中國禁書大觀》後,便開始“按圖索驥,尋禁書。”說到這,他忍不住笑,“越得不到的,你越想得到,越不讓看的,越想看。”於是,各種版本的都去尋。
    國外的禁書也在藏書之列,上個世紀80年代末,為買套進口的“禁毀”小說,找了一大圈兒新老朋友,把買書的預算全花光了。
    說完,老人搬開了三大摞一米多高的書堆,輕輕打開一扇櫃門,深綠色書皮的一套禁書,露出真容,“買回來了,但沒時間看,這書就是藏了。”抽出了一本,迅速關上,“要不一會兒上面的書都倒下來了。”
    這些年,郭老先生又多了一類藏書,恩師們的著作。吉林省文聯主席張笑天是他的高中老師,張老的各時期著作,他都收藏。師生二人常小聚談心,張老送字:“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現在,老人依舊藏書,西解放立交橋下,又有一些舊書攤出現,每周末不管啥天氣,都會轉悠半天。
    七旬老者,精力不如從前,事務依舊龐雜,對於藏書,卻心態豁達,“人生苦短,做幾件自己喜歡的事。有緣相見的書,即便那一刻無緣擁有,也要在下一刻收入藏書閣。”
    書比人長壽,今生尋覓搜羅來的這些書,來世命運如何,總忍不住隱隱擔憂,他說,會找到愛這書的人,將此傳承。
    本報記者 金凱
  (原標題:長春市圖書館明天全面開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u57nudvz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